火鸡科学家的遭遇中,纯粹经验主义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将我们引向第二个回答。在这个答案里,每个物种乃至每个生物个体都是一辆小车,亿兆生灵之车顺着时间之矢指引的方向疾驶。每遇到一个路口,都会带来一次大分化,某些车进到左边,某些则进到右边,走错路的小车难逃一死,只有走对路线的小车才可能生存下采并繁衍后代。

  大家也许会认为,遭到厄运的小车是因为进入了一条死路,但这里再次出现了一条与直觉相悖的真理——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死路。那些倾覆的生灵之车只是因为自身状况与道路不匹配,想象一辆列车,如果贸然开进沼泽地,必然陷入万劫不复,但如果它进入的是一段铁轨则会春风得意马蹄疾,将其他一众对手远远抛在身后(不过肯定也有一些会因为得意过头而超速翻车,请记住这一点,这是一个以后会用到的线索)。

  设想一种最简单的情况:只存在两种类型的生灵小车——列车和沼泽车,同时在较长一段旅程中也只存在两种道路:左转是铁轨,右转是沼泽地。那么很显然,在分路口总是左转的列车将生存下来,同时它们的后代也将遗传喜欢左转的秉性(不是全部,在新一代中依然会保留少数习惯右转的小车,我们以后将发现这一点极其重要),从而使得这一支列车家族日益昌盛。而那些习惯右转的列车则因为总是进入沼泽地而举步维艰,甚至彻底覆灭。沼泽车的情况则与此刚好相反。设想存在一个外在的观察者,它虽然也无法看到未来,但可以同时观察无数生灵小车的命运。那么很明显,经过许多次轮回之后它会发现,列车总是喜欢左拐,沼泽车总是喜欢右拐,而且经过的路口越多,这种“选择”越是明确无疑,似乎这是两种小车与生俱来的秉性。

  好了,经过这么长的旅途,我们终于接触到本文篇名里的另一个名词了。选择,正是所谓的宇宙之“道”。

  五、大道有名

  道可道,非常道。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老子《道德经》的文字是非常明白易懂的(想想古往今来,还有哪位哲学家能说出比“治大国若烹小鲜”更白的大白话来),有研究者称其“字简约而文精湛,言浅显而意深邃”,确是一语中的。两干多年来,对《道德经》的研究著述汗牛充栋,但关于“道”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翻开词典,“道”的释义有十六项之多,这的确是一个含义丰富的词汇。老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首先提出“道”的概念,作为自己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所谓的“道”博大精深,囊括了哲学辩证法、历史、文学、美学各个体系的内容。在《道德经》开篇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非常深邃奥妙,已经到了无法用语言来说明的地步。

  著名科学家兼科普作家卡尔·萨根写过一本《魔鬼出没的世界》,里面提到某人报告自家车库里有一条飞龙,但这是一条看不见的、无实体的、浮在空中的、喷着没有热度的火的龙。卡尔·萨根的结论是,这条飞龙既然无法通过任何手段检测到,其实就意味着它根本不存在。这个结论背后的逻辑依据是——不能检验的观点和无法证伪的断言实际上毫无价值。其实从老子的描述来看,“道”这个东西倒是和这条不可捉摸的飞龙相仿。后世的《道德经》研究者们虽然阐明了一些东西,但在“什么是道”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却从来没有过确切的结论——很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笔者并没有企图终结这场千年论争的雄心壮志(这是起码的自知之明),只是想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阐述一下自己心中的“道”。

  和老子对“道”的描述不同,笔者心中的“道”有名有姓,是为“选择”。读者看到这里也许认为,该轮到尊敬的查尔斯·达尔文先生上场了。对不起,让你失望了。为了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什么是选择,明白“选择”与我们所有人无法割舍的关系,我将从一桩真实的连环杀人案件说起。

  2003年11月,某县破获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惨案。自2001年以来,这个县就不断有十几岁的少年从网吧等地失踪,到了2003年10月,失踪人数已经超过了二十名。11月10日,这些悬案终于水落石出,据警方调查,失踪人员全部被当地一个二十九岁的农民所杀害。笔者不打算描述犯罪细节的残忍,总之,那种血腥程度超过任何正常人的承受能力;同时我也不打算探究罪犯的心理状态,总之那一定非常变态而恐怖。笔者只想阐明:这些悲剧中的很大一部分原本可以避免——这取决于人们“选择”了什么。

  是“选择”破案抓住凶手,还是“选择”阻止犯罪保护无辜者。受害人家属不断报案,作为个体,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一个连环案件,但是,警方掌握的总体信息已经可以判断杀人狂魔就潜藏在四周,随时会有新的遇害者。如果警方立即向社会特别是在网吧等地广泛发布这一信息,让人们提高警惕,势必就可以避免后来许多悲剧的发生。但是为什么警方没有这么做呢?因为他们选择了“破案”,他们担心一旦公布消息,罪犯就会收手,那样就没有新的线索帮助破案了(实际上时至今日,这仍然是许多地方警方对付未破获案件的选择)。当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心中涌起的是双重的悲恸,既为受害者的不幸遭遇,也为执法者的愚昧无知。警方后来破了案(原因是第二十四名受害人侥幸逃脱报警),破了这么大的案子肯定会有许多勋章和锦旗。我不知道受奖人员内心作何感想,他们选择的那个干巴巴的“破案率”真能抵得上那些猝然消逝的生命?

  请读者原谅我用这么血腥的故事来讲述“选择”,但这就是真实发生过的“选择”,它从来就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涉及生死,关乎命运,它同我们息息相关。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许多迥然不同的道路,有些铺满鲜花却弯弯绕绕,有些平直宽阔却荆棘密布,但你只可能踏上其中的一条。《孟子·告子上》开篇首句便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两千多年前,先哲便看到世上的东西往往不能“得兼”而只能“取舍”,因为这本来就是宇宙万物的运行之“道”。

  我们人类自身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在现代医学成熟之前,人类妇女的生产死亡率位居动物界首位。与其他物种不同,人类选择“智能”作为自己的生存之道,现在看采这个选择相当成功,因为人类占据了星球食物链的顶端。但这种成功也使得大脑这个器官开始了“疯狂”的发展,以至于体积增大到了严重危及产妇生命的程度。即使这样,人类婴儿出生时其实都还处于胚胎状态,因为如果像别的动物那样等到大脑充分发育再降生的话,世界上将不可能有“妈妈”这个词汇。古罗马时代就有针对妇女难产时剖腹取胎的程序规定,这听起来十分残忍,但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唯一可行的选择。所以请热爱自己的母亲吧,是她冒着生命危险才换来了你的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