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虫子的世界上一章:铁血年代——僵尸鬼肆虐世界 by燕垒生
- 虫子的世界下一章: 【后记】完结全本
他为这种前景打了一个寒战。吉明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就是不相信。这种小麦已经在不少国家种过多年,从没出过什么意外。不过,听你的,需要我做些什么?”
“请你立即向MSD公司汇报,派专家来查明此事。如果和自杀种子无关,那我就要烧香拜佛了。否则……我就是十恶不赦的罪人。”常力鸿苦涩地说。
“没问题。”吉明很干脆地说,“我责无旁贷。别忘了,虽然我拿着美国绿卡,拿着MSD的薪水,到底这儿是我的父母之邦啊。你保护好现场,我马上到北京去找MSD办事处。”他笑着加了一句,“不过我还认为这是多虑。不服的话咱们赌一次东道。”
常力鸿没响应他的笑话,默默同他握手告别。吉明坐上出租,很远还能看见那佝偻的半个身体浮现在麦株之上。
电梯快速向银都大楼27层升去。乍从常力鸿那儿回来,吉明觉得一时难以适应两地的强烈反差。那儿到处是粗糙的面孔,深陷的皱纹。而这里,电梯里的男男女女都一尘不染,衣着光鲜,皮肤细嫩。吉明想,这两个世界之中有些事难以沟通,也是情理之中的。
MSD驻京办事处的黄得维是他的顶头上司。黄很年轻,32岁,肚子已经相当发福,穿着吊裤带的加肥裤子。他向吉明问了辛苦,客气中透着冷漠,吉明在心中先骂了一句“二鬼子”,他想自己在MSD工作8年,成绩卓著,却一直升不到这个二鬼子的位置上。为什么?这里有一个人人皆知又心照不宣的小秘密:美国人信任新加坡人、中国台湾和香港人,远甚于中国内地人。
尽管满肚子腹诽,吉明仍恭恭敬敬地坐在这位年轻人面前,详细汇报了中原的情况。
“不会的,不会的。”黄先生从容地微笑着,细声细语地列举了反驳意见—正是吉明对常力鸿说过的那些。
吉明耐心地听完,说:“对,这些理由是很有力的。但我仍建议公司派专家实地考察一下。万一那片死麦与自杀种子有关呢?再进一步,万一自杀特性确实是通过基因方式扩散出去呢,那就太可怕了。那将是农作物中的艾滋病毒!”
“不会的,不会的。”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是否向总部……”
黄先生脸色不悦地说:“好的,我会向公司总部如实反映的。”他站起身来,表示谈话结束。
吉明到其他几间屋子里串了一下,同各屋的人寒暄了几句。他在MSD总共干了8年,5年是在南亚,3年是在中国。但他一直在各地跑单帮,在这儿并没有他的办公桌,与总部的职员们大都是工作上的泛泛之交,只有从韩国来的朴女士同他多交谈了一会儿,告诉他,他的妻子打电话到这儿问过他的去向。
回到下榻的天伦饭店,他首先给常力鸿挂了电话,常力鸿说他刚从田里回来,在那片死麦区之外把麦子拔光,建立了一圈宽一百米的隔离环带。他说原先曾考虑把这个情况先压几天,等MSD的回音,但最终还是向上级反映了,因为这个责任太重!北京的专家们马上就到。他的语气听起来很疲惫,带着焦灼,透着隐隐的恐惧。吉明真的不理解他何以如此—他所说的那种危险毕竟是很渺茫的,死麦与自杀基因有关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的。吉明安慰了他,许诺一定要加紧催促那个“二鬼子”。
随后他拨通了旧金山新家的电话,妻子说话的声音带着睡意,看来正在睡午觉,移民到美国后,妻子没有改掉这个中国的习惯。这也难怪,她的英语不行,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整天在家里闲得发慌。妻子说,她已经找到两个会说中国话的华人街坊,太闷了就开车去聊一会儿。“我在努力学英语,小凯—我一直叫不惯儿子的英文名字—一直在教我。不过我太笨,学得太慢了。”停了一会儿,她忽然冒出一句,“有时我琢磨,我巴巴地跑到美国来蹲软监,到底是图个啥哟。”
吉明只好好言好语地安慰一番,说:“再过两个月就会习惯的。这样吧,我准备提前回美国休年假,三天就会到家的。好吗?不要胡思乱想,吻你。”
常力鸿每晚一个电话催促。吉明虽然心急如焚,也不敢过分催促黄先生。他问过两次,黄先生都说:马上马上。到第三天,黄先生才把电话打到天伦饭店,说,已经向本部反映过了,公司认为不存在你说的那种可能,不必派人来实地考察。
吉明大失所望。他心里怀疑这家伙是否真的向公司反映过,或者是否反映得太轻描淡写。他不想再追问下去,作为下级,再苦苦追逼下去就逾线了。但想起常力鸿那副苦核桃般的表情,实在不忍心拿这番话去搪塞他。他只好硬起头皮,小心翼翼地说:
“黄先生,正好我该回美国度年假,是否由我去向总部当面反映一次。我知道这是多余的小心,但……”
黄先生很客气地说:“请便。当然,多出的路费由你自己负担。”说完啪地挂了电话。吉明对着听筒愣了半晌,才破口大骂:
“你妈个二鬼子,狗仗人势的东西!”
拿久已不用的国骂发泄一番,吉明心里才多少畅快了一些。第二天,他向常力鸿最后通报了情况,便坐上去美国的班机。到美国后,他没有先回旧金山,而是直奔MSD公司所在地Z市。不过,由于心绪不宁,他竟然忘了今天恰好是星期天。他只好先找一个中国人开的小旅店住下。这家旅店实际是一套民居,老板娘把多余的二楼房屋出租,屋内还有厨房和全套的厨具。住宿费很便宜,每天二十五美元,还包括早晚两顿的免费饭菜—当然,都是大米粥、四川榨菜之类极简单的中国饭菜。老板娘是大陆来的,办了这家号称“西方招待所”的小旅店,专门招揽刚到美国、经济比较窘迫的中国人。这两年,吉明的钱包已经略微鼓胀了一点儿,不过他仍然不改往日的节俭习惯。
饭后无事,吉明便出去闲逛。这儿教堂林立,常常隔一个街区就露出一个教堂的尖顶。才到美国时,吉明曾为此惊奇过。他想,被这么多教堂所净化了的美国先人,怎么可能建立起历史上最丑恶的黑奴制度?话说回来,也可能正是由于教堂的净化,美国人才终于和这些罪恶告别?
他忽然止住脚步。他听到教堂里正在高唱“哈利路亚”。这是圣诞颂歌《弥赛亚》的第二部分《受难与得胜》的结尾曲,是全曲的高潮。哈利路亚!哈利路亚!气势磅礴的乐声灌进他的心灵……
他的回忆又回到起点。上帝向他走来,苦核桃似的中国老农的脸膛,上面刻着真诚的惊愕和痛楚……
第二天,莱斯·马丁再次来到MSD大楼。大楼门口被炸坏的门廊已经修复,崩飞的大理石用生物胶仔细地粘好,精心填补打磨,几乎没留下什么痕迹。不过马丁还是站在门口凭吊了一番。就在昨天,一辆汽车还在这儿凶猛地燃烧呢。
秘书是个风韵犹存的半老徐娘,她礼貌地说,戴斯先生正在恭候,但他很忙,请不要超过10分钟时间。马丁笑着说,请放心,10分钟足够了。
戴斯的办公室很气派,面积很大,正面是一排巨大的落地长窗,Z市风光尽收眼底。戴斯先生埋首于一张巨大的楠木办公桌后,一面不停手地挥写着,一面说:“请坐,我马上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