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玩家一号(头号玩家小说)上一章:第6章节
  • 玩家一号(头号玩家小说)下一章:第8章节

在《绿洲》里来回穿梭不仅贵,还很危险。因为每个分区被分成了几个大小不一的空间,通常这些空间会同时包含好几个世界——有些只有几公里大,有些则辽阔无边。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规则。比方说,在某些空间能使用魔法,而在另一些地方就不行。科技也是如此,如果你的飞船误闯哪个禁止高科技的空间,曲速引擎就会在瞬间停止运转,然后就得花钱请个灰袍巫师用咒语把你踢到另一个科技空间去。

简而言之,双重空间同时允许魔法和科技,零空间则两个都不允许。安全区无法PK战斗,PVP版图内则人人自危。

所以在进入未知的新空间或者分区时,你得处处谨慎,留点心眼。

但我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因为我只能待在学校。

卢德斯就是个大学校,这里一个任务都接不着,更别说什么玩家PK了。这里只有上千个相同的校园,还有隔开它们的绿地、公园、河流、草地和树林。没有城堡、地下城、同温层堡垒,没有怪物、异形和外星人,没有钱,没有装备。

无数的理由让我觉得这里糟糕透顶。

完成任务和打怪是低级玩家刷经验的唯一方法。有了经验你才能升级,升级了你才能变强,同时获得新的能力。

但大多数《绿洲》用户根本不关心他们的等级或者是游戏本身。《绿洲》只是他们用来娱乐、做生意、购物或者聊天的平台。这些用户从来不会进入任务区或者PVP区,对一级的角色而言那无异于自寻死路。反正只要待在安全区,比如卢德斯,就根本不用担心会遭到抢劫、绑架或者击杀。

我讨厌待在安全区。

如果我想找到哈利迪彩蛋,就一定得去那些危险的地方进行冒险;而如果我没有能力和装备保护自己,那冒险就是空谈和扯淡。

过去五年里,我慢慢把自己升到了三级。这可不容易。我搭过别人的便车(通常是埃奇),当他们去某个我不会死掉的世界时,我会让他们把我放到新手区,然后花上通宵或者整个周末来杀杀兽人、地精或者别的干不掉我的垃圾怪。我每杀一只怪,就会涨一点经验,还能获得一些铜币或者银币。这些钱可以换成绿洲点,我就是用它们传送回卢德斯的,不过基本上等到我攒够回卢德斯的钱时,上课铃也该响了。有时候,这些怪还会掉点装备,我的剑、盾、盔甲就是这么来的。

但从上一年起,我就再没搭过埃奇的顺风车了。毕竟他现在已经三十多级,去的尽是些我根本无法踏足的世界。当然,他还是挺愿意捎上我,把我中途丢在哪个低级世界里的。但如果我打钱的速度不够快,就会卡在那儿无法回校。打怪可不是什么迟到的好理由,我现在已经有了一堆无故缺课的记录,再来上几次的话,估计会被勒令退学。这事要真的发生了,政府就会收回我的绿洲主机和面罩。更糟的是,我得回现实中的那个学校读完最后一年。想象一下那画面都让人崩溃。

因此,这些日子我没出过卢德斯。我停留在这里,停留在三的等级数上。只有三级这事儿可不光彩,别的猎手都至少有个十级,低端玩家被瞧不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所以尽管我从第一天起就成为了猎手,但大多数人还是把我当傻子看待。我讨厌这样。

为了赚取传送费,我想找份课后兼职。我申请了一堆技工和编程的工作,不过基本没啥希望。有好几百万毕业即失业的大学生在和我抢名额呢。大衰退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十年,失业率屡创新高,甚至小区的快餐店都堆着两年才能处理完的申请。

我被困在了学校中。

站在世界上最棒的游戏机房里,我却一个币都没有。

美国1966年的科幻电影,导演理查德·弗莱彻,讲述了五个医生被微缩,进入病人血管进行手术的故事。

两者均为知名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网络游戏,诺拉斯和艾泽拉斯是它们故事发生的所在地。

出自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的小说《雪崩》。

美国和加拿大2002年合拍的科幻剧。

分别出自《指环王》系列、《星际迷航》系列、《巨龙》系列、《沙丘》系列、《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和《环形世界》系列。

0005

午饭后,我走向自己最喜欢的教室:绿洲冒险课教室。这是高三的选修,我能在这里学到《绿洲》和其创始人的历史,而且闭着眼睛也能拿到A的成绩。

过去五年里,我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了研究哈利迪和他的彩蛋上。我详尽地了解了他的生活、成就和癖好。哈利迪死后,他的传记成堆成堆地出版,几乎浩如烟海,而我居然一本不落地看了个遍。所有相关的纪录片更无需多言。我还研究过哈利迪写下的每一个字、制作的每一个视频。抄录下来的资料也堆积如山,它们被提炼、压缩在了一本日记簿里。我叫它“圣杯日记”(嗯,这个灵感来源于《夺宝奇兵》)。

知道得越多,我就越崇拜他。他简直是极客之神。哈利迪高中毕业后就离家闯荡,当时他除了聪明的头脑外身无一物,但很快,他就凭天才的大脑和各种奇思妙想为自己赢得了名声和财富。他创造的新世界现在依然是大多数人的世外桃源。除了这些,他还凭一己之力发起了这个世上最大的比赛。

绿洲冒险课的老师赛德斯大概不是很喜欢我,因为我经常举手指出课本上的错误,并且补充几个我认为妙趣横生的哈利迪逸闻,这肯定惹毛了他。因为开学几周后,赛德斯就不再接受我的举手回答了。

今天的课堂内容节选自《彩蛋之主》,那本畅销的哈利迪传记我读了四遍。课上,我忍住了打断赛德斯、指出书中所有谬误的冲动,只是在脑子里暗暗地骂了句“误人子弟”。后来赛德斯开始讲述哈利迪的童年,而我的思绪也被带回了过去。

詹姆斯·多诺万·哈利迪,俄亥俄州米德尔顿人,出生于1972年6月12日。独子。其父为机械工,酗酒;其母为服务生,有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史。

几乎所有传记里都写道,詹姆斯是个聪明的男孩,但对社交一窍不通,和周围的人交谈特别困难。尽管智商很高,他的学习成绩却一塌糊涂,因为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电脑、漫画、幻想小说、电影和游戏上,尤其是游戏。

初中的某一天,哈利迪独自在学校餐厅里阅读《龙与地下城玩家手册》。他对这个游戏规则很着迷,但还从没玩过——因为没有志同道合的友人。此时,他的同班同学,奥格登·莫罗,注意到了哈利迪所阅读的书籍。他邀请哈利迪加入他家每周一次的跑团聚会。在莫罗家的地下室里,哈利迪认识了一群像他一样的“宅男”。他们成了朋友,这也是哈利迪生命中的首个朋友圈。

奥格登·莫罗最后成了哈利迪的商业伙伴、合作者和他最好的朋友。后人经常把哈利迪和莫罗比作乔布斯和沃兹尼克或者列侬和麦卡特尼。正是这些搭档组合改变了人类的历史。

十五岁那年,哈利迪设计出了自己的第一款游戏,《安诺拉的任务》。游戏代码是哈利迪拿BASIC语言在TRS-80彩屏电脑上写下的,而这台电脑是他头一年的圣诞节礼物(尽管他向父母要的是更贵的科莫多64型)。《安诺拉的任务》是冒险游戏,故事发生在查桑诺亚,哈利迪在跑团时创造的一个世界,“安诺拉”则是他中学时一个英国转校女生给他的昵称。他很喜欢这个称呼,不但用作了他跑团的角色名,后来更是让安诺拉以法师的样貌出现在了他的每一款游戏之中。

哈利迪制作这款游戏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与跑团的伙伴们分享。他们都迷上了这款游戏,花了无数时间想解决其中复杂的谜题。奥格登·莫罗告诉哈利迪,《安诺拉的任务》比市面上大部分游戏都要好,同时鼓励他将其出售。他帮哈利迪弄了个简单的封绘,又一起将《安诺拉的任务》拷贝到一打光盘上,然后加上复印的说明书,包装进了自封袋里。光盘在当地电脑商店的货架上开始出售后没多久,这对搭档就收到了商店的电话:游戏供不应求了。

哈利迪和莫罗决定建立他们自己的公司:社交游戏公司,办公场所一开始就在莫罗的地下室里。哈利迪把《安诺拉的任务》移植到了雅达利800XL、苹果2代和科莫多64型上,而莫罗则在各种电脑杂志上发布广告。六个月后,《安诺拉的任务》已经畅销全国。

因为整个高三基本上都在捣鼓《安诺拉的任务》,这对天才差点没能从高中毕业。而好不容易熬到毕业,他们却果断放弃了去大学深造的想法,选择继续经营自己的公司。1990年,社交游戏公司正式搬出莫罗的地下室,迁入了真正的办公场所,这间办公室就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的一条小型商业街上。

接下来的十年里,这间小作坊发售了一系列无比畅销的动作和冒险游戏,改变了整个游戏产业。社交游戏公司给当时的电子游戏设立了一个个新的标杆:有了哈利迪亲自编写的第一人称图像引擎支撑,它的每一款新游戏,无论是可玩性还是画面,都完美超越了当时其他的游戏。

胖子奥格登·莫罗天生魅力四射,他包办了公司所有的商业和公关事务。在每一场新闻发布会上,莫罗都会戴着金边眼镜,他笑起来胡茬乱颤,夸张效果十足,极具感染力。哈利迪则和莫罗彻彻底底地相反。他高挑消瘦,还害羞,而且总是想方设法待在镁光灯照不到的地方。

在社交游戏公司工作过的人都宣称,哈利迪经常把自己锁在办公室里。他在里面不停地设计游戏,经常几天不吃不睡,也不与人交谈。这种闭关修炼有时候甚至能长达几周。

在哈利迪的几次采访中,他的举止都异常奇怪——即使按游戏设计师的标准来说。他迟钝、冷漠,而且极其不擅交谈,以至于采访他的人通常会觉得他精神有问题。哈利迪语速很快,讲话很难听清。他还常常莫名其妙地大笑,笑点何在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更让记者抓狂的是,当哈利迪对采访(或者对话)失去兴趣时,他会突然一声不吭地离开。

哈利迪有很多广为人知的嗜好,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对经典游戏和幻想小说的喜好,以及对各种类型电影的广泛涉猎。他还对八十年代有着强烈的偏爱。看起来哈利迪希望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和他兴趣相投,他经常怒斥那些不懂得欣赏这些东西的人。他因自己引用生僻电影对白没被听出来而炒掉老员工的事人所共知,而如果他发现雇员们不熟悉他喜欢的某部卡通、漫画或者游戏,也会炒掉他们。(奥格登·莫罗总是会把他们雇回来,反正这事哈利迪转眼就忘。)

冬去春来,哈利迪的社交能力似乎越来越差。(在哈利迪死后,许多心理学家对他生前的行为开始了研究,他对几个偏门领域恒久不变的狂热让很多心理学家断定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或是其他更严重的自闭症。)

尽管古怪,但他的天才无人否认。哈利迪创造的游戏令人沉迷其中。到了二十世纪末,哈利迪已经成了那一代人中公认的最伟大的游戏设计师——有些人甚至说他是史上最伟大的。

奥格登·莫罗也是个出色的码农,不过他的商业运作能力更强。作为哈利迪的合作者,他设计了公司早期所有的营销战略和试玩计划,效果惊人。当社交游戏公司最终上市的时候,他们的股价一飞冲天。

到三十岁生日那天,哈利迪和莫罗都已经成了富翁。他们在同一条街上买了房子。莫罗弄了一辆兰博基尼,度了几次长假,在全世界各地旅游。哈利迪则买下了电影《回到未来》里出现的德罗宁原型车,然后继续把脸埋进键盘中。当然,与此同时,他也在收集各种御宅向收藏品:经典游戏、星战玩偶、高达手办、限量版笔记本和各色漫画,且越积越多,最终成就了世上最大的私人娱乐产品藏馆。

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后,社交游戏公司却突然陷入沉寂。几年之内,他们都没有再发售新游戏。莫罗做过几次晦涩的声明,说他们正在干一件大事,能将他们领进一个新世界的大事。之后流言四起,有人认为社交游戏公司正在开发一种新的游戏硬件,而公司的资金因此迅速消耗。有很多证据表明,哈利迪和莫罗把他们私人的财产也投入到了公司的新计划中。有人甚至怀疑社交游戏公司濒临破产。

接着,在2012年12月,社交游戏公司更名为社交模拟系统公司,并同时发布了它的作品,也即它唯一的作品:《绿洲》——这个以真实体感模拟系统为核心而建立的虚拟世界。

《绿洲》最终改变了全世界人们工作和沟通的方式。它也改变了娱乐圈、社交网络甚至全球政治。尽管最初只是个新型的大型多人在线游戏,但很快,它就变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在《绿洲》诞生之前,大型多人在线游戏可以让几千名玩家通过互联网相互连接,共存于同一个虚拟世界中。总体来说,这些游戏都不大,通常只是一个世界,或者几个小星球。玩家也只能通过二维的视角——就是电脑显示屏,来接触这个小小的在线世界——能实现互动的工具也仅仅只有键盘和鼠标而已。

社交模拟系统公司把多人在线游戏的概念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绿洲》不把用户限制在一张或是几张地图上,而是提供了几百(现在是几千)个高拟真度的三维世界供人探索,每个世界的图像都异常漂亮——小至昆虫野草,大至风流云转。用户们环绕星球几遍都不会发现重复的景象。即使在最初的版本里,玩家所见的效果也令他们难以置信。

哈利迪和莫罗称《绿洲》为“开放式的现实”:一个人人都能通过网络进入的在线世界。你可以凭它逃离枯燥无味的生活。你可以设计、创造自己全新的面貌。在《绿洲》里,肥佬可以变瘦,丑人可以变美,生性羞涩的人可以变得活泼,甚至成为为所欲为的歹徒。你也可以改写你的名字、年龄、性别、种族、身高、体重、声音、发色,乃至骨骼结构。你甚至可以放弃人类的身份,当个精灵、食人魔、外星人,或者其他电影、小说、神话里才有的生物。

在这里,你可以呈现真实的自己,因为无论你在现实中是谁,这些信息都不会被带入《绿洲》之中。

用户们甚至能够亲手改变《绿洲》里的事物,或者创造新的作品,在《绿洲》里,你可以亲自开疆辟土,在上头安家落户,屋内装饰亦任君喜好。而受限于几个论坛或者社交网站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你可以在《绿洲》里同时邀请几千个朋友开场大派对。这些人可能来自任何时区,或者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绿洲》成功的关键还在于社交模拟系统公司所发明的两个互动硬件,它们是进入虚拟场景的必需之物:绿洲面罩和触觉手套。

面罩仅仅比普通的太阳镜大一点,用无线的方式和主机进行桥接。而在用户的视网膜上建立影像的,则是镜片上对人类无害的低能激光阵。这款面罩的科技含量比当时的同类产品高出了整整几个世代,它是视觉拟真技术的飞跃——触觉手套也一样。用户可以控制他们角色手部的细微动作,和虚拟环境进行一番互动,让一切都栩栩如生。当你拾取物体、开门、驾车的时候,触觉手套能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就像广告上说的,“伸手触摸绿洲”。这两样东西合在一起,让《绿洲》的体感体验远超其他任何模拟系统,人们一旦接触了它,就不会再放手了。

好的硬件需要软件来搭配,哈利迪的绿洲物理引擎,是另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早期的多人在线游戏不仅限制了模拟环境的大小,还限制了用户的数量。如果太多人同时登录游戏,服务器就会变慢变卡。但是,《绿洲》使用了一种新型的云引擎。每一台连上《绿洲》的电脑都会成为服务器的一部分。在刚发布的时候,《绿洲》就能同时容纳五百万在线用户,不会延迟也不会卡机。

一掷千金的广告也促进了《绿洲》的火爆。所有的电视、公告栏、互联网上都播放着同一则广告:处在沙漠包围中的繁盛绿洲,棕榈树耸立,蓝色湖水晶莹剔透。

哈利迪的新作品从第一天起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绿洲》就像应许之地,人们期盼已久的“虚拟现实”终于出现,而且比他们想象的更好。《绿洲》成了网络上的乌托邦,许多人心灵的家园。至于它最大的卖点?免费。

大部分网游都是靠卖点卡月卡来赚钱。而GSS只收取一笔二十五美分的注册费,然后玩家就获得了永久的绿洲账户。是的,《绿洲》有且只有一个广告:绿洲——史上最棒的游戏,只需二十五分钱。

那时候社会剧烈动荡,世上大多数人都对远离现实的避难所翘首以盼,此时《绿洲》横空出世。它还便宜、合法、无致瘾性(这是通过了医学证明的)。之后,持续的能源危机把更多人带进了《绿洲》。因为平民无法支付天价的油钱来坐飞机或汽车,《绿洲》成了他们最便宜的旅行方式。能源丰富而便宜的时代已经宣告终结,动荡不安像病毒一样四处蔓延。每一天人们都有更多的理由去哈利迪和莫罗的虚拟乌托邦寻找慰藉。

任何想在《绿洲》里开店的人都得交租或者从GSS手里购买虚拟地皮(莫罗戏称为“超现实房地产”)。考虑到这一点,公司专门设计了许多虚拟商业区,把它们用来出租或者出售。各种大得如同城堡般的购物中心瞬间建立,而小商店更是像快镜头一样迅速地布满所有的星球。从来没有城市建得如此轻松。

除了出售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商业街赚来的几十亿美元,《绿洲》还通过卖虚拟物品和虚拟载具来实现大量盈利。《绿洲》已经成为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非常愿意花真正的钱在里面购买虚拟物品:衣服、家具、房子、穿梭机、魔法剑和加特林。这些东西不过是绿洲服务器里的一堆1和0,但它们也是地位的象征。好些东西只要几绿洲点就能购得,但是考虑到它们的成本为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哈利迪能赚得盆满钵满了。即使是处在经济衰退的剧痛中,美国人也乐意保持自己的优良传统:消费。

《绿洲》很快成为互联网上使用量最大的软件,《绿洲》甚至和互联网都逐渐成了同义词。这个操作简单到不可思议的《绿洲》,这款免费游戏,成为了虚拟世界的主宰。

全世界数十亿人每天都在绿洲上工作和玩乐。有些人在里面相遇,结婚,而他们甚至不用见面。人们与他们角色间的界限开始消失。

这是新时代的黎明,所有人都把时间花在同一个电脑游戏里的时代。

一群玩家聚在一起按照《龙与地下城》规则进行游戏。

精神疾病的一种,患者常常在社交上有沟通障碍,但智商却优于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