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嘛,快点把新居安置好,我去祝贺乔迁之喜。”

莫雷恩问他俩今天进山干什么,萨姆说是实地验证管理处对火灾的新政策。他扼要讲了“放任火灾自生自灭”的新政策,也讲了他同布鲁斯关于“是否需要人为纵火”的争论。他问莫雷恩持什么看法?莫雷恩笑着说:

“我没想过。不过我想,在没有人类之前,这儿的森林已经长了几千万年,那时并没有因大火而绝灭。这么说吧,没有人类添乱,上帝管理得满好。”

这实际上支持了萨姆的看法,萨姆得意地对布鲁斯说:“看,我又多了一票。”

布鲁斯一愣:“什么?噢,是的是的。”他刚才在想别的事,没有听见萨姆和莫雷恩在说什么。

主妇用铃声通知他们回来吃饭。晚餐很丰盛,不过一直到晚饭后,布鲁斯始终默默想着心事,不大参加他们的谈话。女主人心细,首先发现了他的心神不宁,关心地问:

“马拉穆德先生,今晚临时决定在这里留宿,家里没有什么急事吧。”

布鲁斯连忙否认:“啊,没有,没有。”他看看大家,“不过今晚我确实有心事。是这样的,我对今天买农场的三个人有怀疑。”说这话时他颇有点难为情,“我原不想说,怕说出来,你们会把我当成极端民族主义者或基督教狂热分子。不过我还是说出来吧。莫雷恩先生,你说你的农场一直亏损,而这次卖了个好价钱?”

“是的。那三个人基本没有讨价。我也有些奇怪,在交谈中他们并不关心农场的经营状况,只注意农场的周边环境和房间的数量。”

“我很奇怪,他们干嘛跑到这样偏僻的地方来买农场?”

“我登过广告,他们看到了,可是――这儿确实太偏僻,一般人不会来这儿买农场的。”

布鲁斯沉吟一会儿:“我想你们都应该见过两则报道:撞世贸大楼的恐怖分子竟然是在美国学的飞机驾驶。他们甚至不愿麻烦学习起飞和降落,而提出只学中途驾驶――打算中途劫机并撞击大楼的人用不着起飞和降落!当时教练觉得可疑,向FBI反映过,可惜,这个至关重要的情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还有一则报道,另一伙恐怖分子在美国租了一个农场,为美国国内的恐怖分子办训练班,农场内甚至公然立着一排排的人头靶,而且显然是西方人的形貌。”

大家都沉默了,他们都见过这两则报道。布鲁斯说:

“我非常珍视美国式的民主,也打心眼里厌恶向FBI告发邻居和同事。可是――世贸大楼上的黑烟还未散尽呢。”

他的话让众人陷入沉思。对老莫雷恩夫妇来说,今天的交易很划算,他们只顾高兴了;但这会儿一经提醒,两人回忆回忆,三个人确实可疑。尤其是那两个沉默者,他们阴郁僵硬,沉默不言,像是另一个世界的人。那么这会儿该怎么办?老莫雷恩颇为踌躇,这些怀疑并不确凿,主要还是因为布鲁斯说的那一点:他同样打心眼里厌恶向FBI告发邻居。几个人商量一会儿,布鲁斯最后说:

“我看这样吧,等到莫雷恩同新主人办交接时,给他们打一个招呼,就说你的老友萨姆·霍斯科克进山时经常在这儿落脚,希望他们能继续提供方便。我想,一个热心的农场主肯定不会拒绝帮这个忙。而且他们在这儿人地生疏,能多结识一个朋友,何乐而不为。你们说对不对?他们若是同意,萨姆可以继续留心观察;如果他们拒绝萨姆到农场来,那――就值得怀疑了。”

大家都说这个方法比较稳妥。莫雷恩说:

“我一定记着和他们打招呼,萨姆你抽时间多来两次吧。”

然后他们就撇开了这个话题。

一个星期后,莫雷恩同新主人齐亚·巴兹先生办了交接。他恳切希望新主人能继续在这儿招待森林管理处的萨姆·霍斯科克。齐亚·巴兹先生愣了一下,有点勉强地答应了。莫雷恩代萨姆向他表示了谢意,并告知了萨姆。几天后,老萨姆虽然没有公务,也特别抽时间来农场一趟。在拐向农场的小路路口新增了一个栅栏,是用原木钉的,做工粗糙。栅栏门上锁着一把老式的号码锁,还挂着一个牌子:

私人财产请勿入内

这显然是给萨姆预先备下的礼物。虽然莫雷恩特意交待过,但新主人还是让萨姆吃了一个闭门羹。萨姆冷冷地盯着这个牌子,过了一会儿掉转车头回城。他没有回家,直接去了FBI派驻伊蒙县的办事处。

女特工罗莎·班布尔接待了他。这是一个老资格的特工,已经在FBI干了15年。她耐心地听着,用微笑鼓励萨姆把话说完,因为她发现,这个“告发者”似乎很难为情,老在强调自己怀疑的证据并不充足。最后罗莎说:“霍斯科克先生,请你放心,我一定一眼不眨地盯着这个农场。当然,如果最后证明他们是清白的,那再好没有了。你尽管放心吧。”

第二章

1 2011年秋天 中国豫鄂交界的南阳市。

中午一放学,梅小雪就飞快地跑回孤儿院,问正在准备午饭的刘妈和陈妈:刘妈妈,陈妈妈,梅妈妈到了吗?

已经到县里啦。从武汉开车过来的,和上次来过的那个薛愈叔叔一起。他们先到南边新野县办事,晚上肯定赶来给你们过生日。

十三岁的小雪欢呼起来,其他伙伴,像十二岁的梅小凯、十一岁的霍媛媛,还有一群五六岁、两三岁的小囡囡都跟着一片欢呼。小雪问:

梅妈妈的房间收拾好了吗?

当然收拾好了。陈妈知道她问话的用意,笑着说,门没锁,你想再去打扫一遍,就去吧。别耽误吃午饭。

梅小雪欢天喜地地跑去了,她后边还有几个孩子跟着。刘妈和陈妈看着她的背影,不免为她的小心眼儿感慨。孤儿院已经办了十三年,现在有孤儿三十二个,小雪是其中最大的。这女孩儿感情异常细腻,和梅妈妈的感情最深。梅院长在这儿有一个小房间,屋里只有最简单的一些家具,平常屋门锁着,她来这儿时会在里面住一两天。每次她来前和走后,小雪都要用各种借口去屋里待一会儿。有次梅院长走后,刘妈去小屋一看,发现小雪正抱着梅院长用过的枕头用力嗅呢。看见刘妈进来,她的脸刷地红了,羞怯地说,枕头上有梅妈妈的 妈妈味儿 ,她最爱闻啦。这也难怪,孤儿们没有亲生父母的感情滋润,一般在感情上更敏感一些。像小雪,就把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梅妈妈身上。

这儿的孤儿们以女孩居多,三十二个人中有二十四个女孩,这是中国社会重男轻女封建意识的具体表现。孤儿们大都没有确凿的生日,按照这儿十几年来的惯例,每年九月的头一个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时候,梅院长一定会抽时间来这儿一趟,为孩子们集体过生日。所以,这一天在孩子们心中的分量绝不亚于春节。

刘妈和陈妈十几年前第一次见梅院长时,见她项间戴着一个银光闪闪的十字架,以为她也是信主的,后来才知道她并不是基督徒。但梅院长的善行却正如最虔诚的信徒。她一直未婚,个人生活极简单,钱都花到孤儿院了。三十四个人(包括两个保育员)的花销,除了民政上少量的补贴外,都是梅院长一人扛着。虽然她是美国人,挣钱多,但一个月多了七八千元的支出,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刘妈和陈妈老是说,别看梅院长不信主(这是两人最大的遗憾,这样好的人咋不入教呢),百年后肯定会上天堂。

小雪从梅妈妈屋里出来了。她是孤儿中的大姐,经常帮两个妈妈干活,比如中午打饭、洗碗等,现在她也像往常一样挽起袖子干起来。十三岁的小雪出落得非常漂亮,眼睛水灵灵的,两排牙齿整齐白亮,皮肤尤其好,红里透白,非常细腻;脸上从来不离笑,一笑俩酒窝。别说在孤儿院,在全市她也算得上头一份的漂亮姑娘。不少人感慨,说她亲生父母若是知道她这样漂亮惹人爱,肯定舍不得抛弃她。之前也有几家老人想收养小雪,但小雪本人执意不肯。据两个妈妈猜度,她是舍不了孤儿院,尤其是她的梅妈妈。

三十二个孩子都聚在饭厅,坐在一张长长的白茬木桌两侧。刘妈先领他们做了饭前祷告:我们日用的饭食,今日赐给我们。虽然这里算不上是纯粹的教会孤儿院(教会只贡献了房产),但刘妈和陈妈都是虔诚的信徒,自然把饭前祷告在孩子们中推广开来。梅茵曾委婉地表示不赞成这样做,不过并没明确反对,两个妈妈也就坚持一直下来了。孩子们中有四个年龄尚幼,需要喂饭。除刘妈和陈妈各喂一个外,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小雪和小凯也各自负责照顾一个小家伙。小雪喂着小牛,把自己的饭菜放到近处,得空儿赶紧扒几口。今天因为梅妈妈要来,孩子们很兴奋,都叽叽喳喳地说着话。小牛问:小雪姐姐,梅妈妈有爸妈吗?

梅妈妈的亲爹妈得传染病死了,和咱们一样是孤儿。不过她在美国有爸妈 不,只有爸爸,她的妈妈去年过世了。

梅妈妈的美国爸爸是不是姓梅?

小雪笑了,当然不是!那位爷爷好像姓什么狄克森,也是个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