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球状闪电上一章:科幻拷问道德
- 球状闪电下一章:刘慈欣:我只会写科幻
问:我想请问一下,看您早期的作品,比如说《中国2185》,您都有写过很多和毛泽东有关的情节,在《三体1》中您也写到了物种共产主义,我想问一下后者是不是您原创的理论?前面的那些毛泽东情节,在那种环境下,您为什么要加进去呢?
答:据我所知我的作品中提到毛泽东的就只有一篇《2185》,后来公开发表的没有提到过的。这是一个。那种环境下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很简单,因为毛泽东本来就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出现在未来肯定很科幻。(全场大笑)叶永烈写过一部《毛泽东复活》在香港出版了。他那本书比我这本厚得多,内容也丰富得多。
问:我来自香港。我必须说三体1和2我都很喜欢,但是3很悲伤。我想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呢?这种悲伤和忧郁是很难令人忘怀或者说是太辛苦了。想请问一下这样有什么寓意呢?还有就是,如果民主制度是导致了一个这样灾难性的后果产生的话,其实有没有需要去捍卫它呢?
答:首先说三体3很悲伤,这可能是一个误解,可能是我写作的问题。大家仔细想一想,《三体》它不是一个悲伤的结局。首先第一条就是说,大家可能小说的印象是人类都毁灭了,太阳系全没了,其实最后仔细看看人类没有毁灭,相反他们扩展到了整个银河系,还建立了六七个世界,这是第一个。另外说宇宙都毁灭了,这我举一个例子,假如有一个爱情小说是说男女主人公恋爱经过波折然后幸福地在一起白头到老,这算不算这是个乐观的效果。但是最后我加一句,最后他们都死了。(全场大笑)最后他们肯定都是要死的对吧?我们现在也一样。从科幻的角度看,从科学的角度看,当然现在科学还没有确定宇宙最后是不是有一个终点,说宇宙有一个终点的话,在科学上是不会感到意外的,在现在来看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现在通过对暗物质暗能量的发现,可能宇宙是闭合的,它可能是有一个终点的。在这个终点之前,演出多少喜剧,多少快乐的事情最后都一样,相当于那一对一样,最后总是要死的。所以说三体它总的来说还是乐观的。
您的第二个问题是说,假如说民主制度带来悲观的结局是不是还值得捍卫,这个我想在刚才的演讲中已经说明了,就是说按照科幻的眼睛来看,现在我写的理所当然的这些体制也好体系也好,还有价值观,它其实可能是随着我们这种漫长的历史进程在不断变动的。它可能缓慢地变动以适应人类当时所面临的那种体制,面临的那种自然环境,面临的那种超级灾难。我想当然在现在来说,你说的这种民主体制肯定是值得捍卫的,但是如果它变得不适应人类的生存,它需要一种新的社会体制来代替它,到那个时候它就不值得捍卫了。我想这个对于科幻的眼光来说它应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谢谢。
问:刘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来自广东省珠海市的高中生。在七月份在深圳举行了一次泛珠三角模拟联合国大会,我们用您的小说,您的三体为背景,以面壁计划,还有危机纪元中的国际政治走向,进行了一次思维上的模拟,我们高中生也得到了很多收获。今天我想问,您如何用科幻的眼光看待教育制度在未来的发展?包括您所说的太空开发,我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能现行的教育制度,几千年来带有传统性质的这种教育制度可能会逐渐地解体。对此您是如何看待,谢谢。
答:关于教育制度的问题我认为目前虽然有很多技术对教育制度有所改进,比如信息技术也好,各方面的也好,但是真正的能够给教育制度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技术还没有出现。这种制度一旦出现的话可能教育上就会改观,比如说记忆注入之类的技术。但是这类技术我想它总有一天会出现的。它一旦出现,可能我们现在面临的许多教育的难题,比如高考的竞争,可能就不存在,但可能又会出现一些新的难题。关于这个我确实想得不多,因为我孩子还小,还在上小学。
问:刘老师您好。我们来谈一下时事。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很多发达国家弃核了,美国航天飞机也飞不上去了。我们中国能否不和它们一样同流合污,那是很不幸的事情。您也在小说中提到,民主国家在这方面毕竟有它们的劣势,我们在这方面有优势。所以说你觉得,我们是不是应该现在就开始规划如何开发宇宙资源?另外,两千年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最好的国家领导人是哲学家,您是否认为在未来,最好的国家领导人是科幻小说家,或者说是科学家?
答:首先,你前面所说的长远的包括太空开发与核能开发,它的衰弱后腿和政治体制关系不大。什么样政治体制的国家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这里有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前期的如此巨大的投入,五千亿的投入一分钱也收不回来,这个是什么国家都顶不住这么大的投入的。所以说都一样,包括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太空政策都是大同小异的,核政策也大同小异。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确实面临着巨大的障碍。比如说中国现在每年投入十几万的亿去开发太空,可能要带来巨大的灾难,放在美国可能也是巨大的灾难,因为人民生活尚且还很不富裕。但是我刚才说想用科幻的眼睛来看,它毕竟是科幻的眼睛,只是提出这样一种可能性。但是我们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我们不得不看到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困难。这一点确实如此。如何用一些政治家、科学家和一些精英人物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运用自己经济上的智慧包括技术上的智慧来避免这种前期开发的风险,让太空开发尽早产生效应,这确实是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回答了你后面的问题。科幻小说家可能是能想象到的最糟的国家领导人。
问:接着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我们知道现在的那位国家领导人可能是一个工程师,所以现在包括文化都搞成了工程。我想您本身也是作为一个工程师,对这个是怎么看的呢?
答:我觉得一个国家领导人他的素质和能力和他的出身肯定有关系,但这也不是决定性的。各种出生都各有它的有点各有它的缺点。比如说作为工程师出身的国家领导人可能对技术方面工程方面有很严谨的思维,对国家的大规模工程和未来的经济规划会抱着一种比较科学的态度去审视,而这些可能法律出身的、人文科学出身的、学经济出身的这些国家领导人可能更多的欠缺一些,要更多地借助于自己的顾问团或者是自己的同僚来决定事情。所以说我个人认为,他们之所以成为领导人肯定有他们的原因,具体我认为像中国这样的社会条件目前可能更需要一些工程师思维的思想,可能会更严谨。这个问题我能回答你的就这点。
问:您刚才提到文明的发展,但是我觉得您的观点是把个人不是当作个人的目的,而是把个人当作一种我们文明发展的手段。我还想谈到的是,康德对理智和个体提出了道德律令,我觉得他的这些提出的要求对个体来说是可行的,你认为对外文明和其他文明来说,它们也会有相应的道德律令吗?例如理智的个体只会在道德上服从自己制定的律令,理智的个体只会把自己当作目的而不会把自己当作手段等等。对于其他的理智个体、非人类来说,这些也是可以成立的吗?
答:就是说你认为个人应该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但是我们要采用什么样的道德观和人类最终的目的是相辅相成的。你现在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果它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的个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我得到充分的尊重,那就没有问题,个人就应该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但假如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我们的文明要通过未来,可能是大灾难,来延续下去,这就有可疑的地方。而人类最终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现在我可以肯定地说没有明确的说法。谁能说出人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比如说一个大家都公认的答案?你可以说我一百年后的目的是什么,但是你说人类文明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就跟回答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一样,这是很困难的。所以说科幻的任务就是,我们可以列出各种不同的目的,然后我们在这种目的下演绎出各种不同的故事,把各种不同的未来展现在大家面前。具体回答哪种目的正确,哪种目的不正确,这就超脱科幻的能力了。谢谢。
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您在三体中提出宇宙的黑暗森林状态,指出文明之间是处于互相要消灭对方的状态,我想请问黑暗森林状态是你为了写三体这本书而创造出来的一种概念还是说你个人就真的是相信这样的?像星际迷航和Star Track那种乌托邦式的社会你会比较相信吗?从理性上比较相信还是说比较相信黑暗森林状态?第二个问题是,我和同学讨论了很久,是否把光速不可超越这个概念去掉,黑暗森林就不成立了?我们当时认为这是三体3中的一个bug。谢谢。
答:第一个问题,科幻设定和奇幻设定是有区别的。奇幻可能设定是要描述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而且习惯于把对世界的描述独立于作品之外,描述的文本和作品的长度都差不多了,这些大家都可以找到例子。科幻的设定像你说的那样,都是一个简单的定律,然后由它来推导出书中的故事。至于你具体提到的黑暗森林的设定,我想举另外一个例子,大家都知道的机器人三定律((Three Laws of Robotics))。这个大家都知道。机器人可以保护自己,但是核心基础就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其实到现在,机器人早就开始杀人了,巡航导弹本身就是一个飞行机器人,所以这个三定律是根本没有意义的,但是它在小说中是有意义的,它创造了一个逻辑很严密的事件,而在这个逻辑之下来写出精彩的故事,这是它的目的。黑暗森林的设定不一样,可以说它就是为这部小说而设定的,它不是科学推论,也没有人对它进行过严肃的科学研究,它只能是这部小说事件设定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把它看作一个严肃的科学结论,这肯定是不对的。
第二问题是说超光速以后黑暗森林是否能够存在,这个我认为应该还会存在在小说中的设定里。因为一旦交流的幅度提高了,这种差异性还不会消除,所以本质上这种状态还是存在的。谢谢。
问:众所周知,您在三体中对西方普世价值提出了一些怀疑和批判,您构想了道德的黑暗森林宇宙,让很多人说您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还有人说您构想了一些个体为了所谓很大的目标去牺牲自己,让人觉得您是一个集体主义者,而去否定个人自由,请问您对这些看法怎么看?
答:这个问题其实我在演讲中就回答过。我目前的取向,按照目前的这种社会状况,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你说反对某些东西或者赞成某些东西是按照当时的科幻设定来说的话,它是不适合现实的。现实有它的正确的东西,它在科幻设定上不一定正确。科幻本身是超越现实的东西,它并不是对现实的某种直接的结论。
问: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科幻世界》,可能当时与现在相比能得到的资源比较匮乏,小时候只要读书就可以接触科幻热爱科幻,成为科幻迷,但是现在的小孩子,他们可选择的媒介很多,他们如果想接触科幻,他们可以去看电影,可以去读书或者说去玩真人的游戏,您在这种非常现实的市场压力下是怎样去面对市场挑战的呢?现在有人写了三体X,有的人可能喜欢看同人小说,可能喜欢您在作品里面加入新的科幻元素,您面对这种挑战会坚持您以前的道路吗?还是说以后你会多角度全方位地去构建你的科幻世界?是不是您在写小说的时候,也会像写剧本一样,头脑当中会有很多的大场景的出现,还是说您会一直执着于文字,包括对人性的探讨?
答:其实我感觉科幻文学和别的文学体裁有的区别是,它可能更依赖于画面。别的体裁的文学讲述的东西都是我们经历过的,至少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历的,比如侦探、言情、甚至武侠;而科幻中描写的某些东西可能完全超出我们日常生活的范围。如果用语言来描述它的话,可能根本就描述不出作家脑海中的那种东西,所以有些时候对一些全新的科幻场景或者概念,可能只能通过画面才能让观众把握它。所以我觉得,科幻更适合电视或电影。小说中能表达出来的东西,一般电视和电影中都能表达出来,但是反过来不行,尤其影视中的画面,不管你的文字有多强大,根本没有办法把它描述出来。所以说我觉得现在的科幻文学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但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有很多的困难。我和其他很多的科幻作者现在也都在努力地是科幻与影视尽可能地联合起来,发挥各种优势,但是这还有一条很漫长的路要走。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科幻文学是一种大众文学,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我们不可能像写作主流文学那样什么都不考虑,只考虑自己罗辑的感觉。所以说不管是以前还是以后,我肯定要考虑技术的发展,考虑读者的欣赏取向,或者考虑市场的取向。这点是肯定的,谢谢。
问:您在三体3里面曾经提到过一个非常强悍的歌者文明,但这在书中基本上算是一个跑龙套的角色。它同样采取了一种非常识的方式在外太空游荡,同时还有三体和地球文明也都选择走上了太空探索的道路,加上您在演讲中提到人们现在选择了环保而不是向太空发展,综合来看,您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就是人类最终还是会走上太空探索的道路?或者说如果环保最后发现行不通,风险很大,资源投入没有相应的回报,生态链已经到达临界值,您认为这样的设定会出现吗?
答:当然我希望人类能够把眼光投向太空,投向外面的世界。具体历史是怎么发展的,这显然不是我们能够预测的,因为真正到了环境即将崩溃的时候再考虑太空探险太空开发就已经晚了,因为太空开发需要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可能要长达几代人几个世纪,不可能是很快的事情,这只能是一种希望。但是我觉得太空开发应该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好像全球无论是公众还是政府决策者,完全没有往这方面考虑,完全把它当作一种被抛弃的选择。我觉得这种状态是不正常的。我演讲的中心思想并不是说真的说现在投入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去进行太空开发,那可能等同于自杀;但我的想法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样一种选择,让公众知道有这样一种选择,而不是说现在所有选择就只在环保上面。我们在摇篮里main,除了节约我们的奶粉和纸尿裤以便多过一点日子以外,我们还有另外一种选择,还有外面的世界。现在的问题在于,不管是哥本哈根会议,还是别的东西方所有的领导人、媒体和政治言论,完全把太空开发忽略了。这一点我觉得确实是很遗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