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地球之歌在线阅读 作者:阿瑟·克拉克作品集

遥远地球之歌

地球末日三部曲。这部小说的创意来自近三十年前的一篇同名短篇故事,目前已收入我的文集《天空的另一面》。但真正激励我创作的是近年来在电视和电影里泛滥的太空歌剧,这是一种反面的激励,应该叫什么来着?反激? 请别误会:我很喜欢《星际迷航》,喜欢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的那些气势恢宏的作品,其他不怎么有名的我也喜欢。但严格来说,这些作品都属于奇幻,不算科幻。现在我们差不多可以肯定一件事,那就是在真实的宇宙中,我们永远都无法超越光速。即便是相距最近的恒星系,中间也得隔上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光年。没有什么曲速引擎能让你在今天这集飞到这个星系、下礼拜的那集又飞到另一个星系。造物主的项目计划不是这么制定的。 在过去十年里,科学家看待地外智能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出人意料的改变。这个课题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一直遭人轻视(除了一些可疑的人物,比如科幻小说家),直到什克罗夫斯基和萨根在1966年出版《宇宙中的智慧生命》,情况才扭转过来。《生命》一书堪称里程碑之作。 但这股潮流在近两年又呈现出了颓势。我们在太阳系内没有发现丝毫生命迹象;我们建造了巨大的无线电天线,按说应该能轻易接收到来自其他恒星的信号,结果却什么都没有接收到,有科学家由此认为: “或许,我们在宇宙中的确是孤单的。”这个观点最著名的支持者是弗兰克提普勒博士,他曾经(分明是故意地)用一篇论文的标题激怒了萨根的拥趸,那标题是《智能外星人不存在》。卡尔萨根等人则表示,现在就下这个结论未免过于仓促,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十分激烈;有一个说法很对:无论真相如何,都将是令人敬畏的。要解答这个问题只能诉诸证据,光靠逻辑推理是不行的,无论那逻辑是多么具有说服力。我倒是希望两边能在未来一二十年里把辩论搁置在一旁,让射电天文学家像淘金者那样,将天空中倾泻下来的噪音默默筛选一遍。 别的不说,这部小说是我在星际航行题材上做的一次彻底现实主义的尝试。像之前的《太空序曲》一样,我利用了已知的、或者可以预见的技术来描绘人类在地球之外的首次航行。书中的任何部分都没有违反或否认已知的科学定律,唯一称得上大胆的构想只有“量子引擎”,但即便是这个构想,都有着十分可敬的源头(见书尾致谢部分)。如果科学的发展证明它纯属空想,其他星际航行的方法也还是存在的。如果我们这些二十世纪的原始人都能将它们想象出来,那么未来的科学研究无疑会比我们走得更远。 萨拉萨星,是地球的种子殖民星之一。为什么要殖民呢,往往来讲,有危机才有动力。自从1956年发现中微子之后,这种微小但不带电,是中子但没有质量的小家伙除了让科学家欢欣鼓舞地配平了方程式外,世界上大多数人对这个发现毫不知情也漠不关心。然而不知不觉之间,朝向末日的倒计时已经缓缓启动了。 托中微子的福,到了20世界末,科学家们发现我们银河系的那颗温暖的大火球,太阳的内部出了问题。联合国向各国政府提交了《有关太阳反应的若干备忘录》,随着消息的走漏和猜测,各国政府终于公布了“地球将要毁灭”的真相。群众的反应并非如预期一样恐慌,他们先是震惊无语,续而耸一耸肩,继续日常生活。 没几个政府会展望下次选举之后的未来,退一步说,就算人类要面临死刑,执行的日子也还遥遥无期。太阳在未来一千年内都不会爆炸,谁又会为自己的第四十代子孙伤心落泪呢? 在萨拉萨星与麦哲伦号接触展开,令2715年从地球出发,3109年抵达萨拉萨星的地球第一批播种飞船中人们后代意想不到的是,这艘飞船来自地球,并不是来自其他殖民星。区别是3600年开始的这一波大移民,由于量子引擎的发明,速度从第一代的1%光速,提高到了5%光速。但是随着速度的提高,对于高速航行时宇宙中物质的撞击就要更加注意了。所以在麦哲伦号的前面,有一个冰盾。而这次麦哲伦号到达萨拉萨星,也是来祈求10万吨的水,制作新的冰盾,好继续航行的。 在制作冰盾的这2年中,苏醒的100多船员与萨拉萨星的居民各自发生着自己的故事,一方面双方互通这几百年来的新技术,另一方面不甘寂寞的小人们也开始谈起恋爱来。文中对于萨拉萨星的描写优美而又严谨,甚至还增加了一点反叛和物种冲突的小故事。 随着冰盾的即将完成,麦哲伦号上的船员们也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既然萨拉萨星十分完美,而我们的技术也可以对他进行改造并住下所有人,为什么还要继续航行。最终经过大家的辩论和道德层面的考虑,麦哲伦号提前升空,在量子发动机的哆哆亮光下,继续他的旅程。

快速直达: 地球末日三部曲 /

地球末日三部曲